bibo必博·(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bibo必博官网杂粮加工企业工作总结通用六篇

  山西面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面食种类繁多,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据查,面食在山西就有400种之多,其中尤以刀削面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著名的五大面食之一。可谓“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经过千百年蒸、煮、煎、炸、烙、烧、烤,山西人将其揉搓成了山西面食文化。

  山西地处黄河以东,太行山之西,基本地形为中间盆地,东西侧为山,被人们称为“表里山河”。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总面积为15.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500万人,辖11市,119县(市区),是典型的北方冬小麦区,也是主食加工业的主要生产区。山西的小麦产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连续3年排在前11位;地处玉米黄金生产带,玉米总产量在全国31个省份中,连续3年排在第8位。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类型,适宜于各种小杂粮的不同生理要求,是知名的“小杂粮王国”。山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山西主食工业的发展滋养着独特而众多的天地精华,小麦粉、高梁面、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杂豆面、黍米面,构成了山西由杂粮王国到面食王国的血脉渊源,为主食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原料基础。因此认真分析山西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现状,系统开发山西的优质农产品资源,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是山西省主食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膳食结构发生变化,人们对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稀有精品越来越青睐,小杂粮以其特有的营养、保健、绿色的特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山西小杂粮主要为豆、麦、粟、薯四大类17种,种类多、品质好、营养丰富、无污染,数量大,是人们餐桌上的必然营业食品,有益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山西省委、省政府,注重杂粮产业发展,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条件,发展的环境,促进主食加工业的发展,做大做强主食加工产业,力争跨越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主食消费的新要求、新期待。山西现有50000余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的企业从事杂粮深加工,上半年的销售收入达到629亿元,在“十二五”末将力争达到800亿元。

  为提高我国主食加工业水平,满足现代消费需求,今年农业部决定开展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组织北京、山西、河南、广西四个省市先行试点,努力营造氛围,倡导现代主食消费理念,推进主食加工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发。山西将借助这一行动,快速发展杂粮主食加工业,将杂粮王国的主食加工迈上新的台阶。山西省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山西省主食加工业的发展。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优先杂粮开发。2012年,山西省农业厅决定年内启动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通过加大研发推广力度,发展杂粮主食工业化,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等措施,重点发展各类优势杂粮。《山西省特色食品行业调整振兴实施方案》也明确提出,要振兴和壮大山西省特色食品行业,推进食品工业尽快成为山西省新的支柱产业。

  山西省农业厅提出以壮大晋北、东西两山小杂粮生产区加工规模,建设部级小杂粮生产加工基地为主。在原粮精细加工的基础上,晋北重点发展小杂粮保湿面、燕麦凉面、豌豆糊等小杂粮复合面制品,熟食制品等主食化营养食品;东西两山重点发展小杂粮月饼、饼干、早餐饼等即食食品和休闲食品,有机嫁接该省传统酒、醋、乳等产品,生产保健茶、酒、醋、酱、乳等系列食品,推广生产小杂粮生物营养素等高附加值产品。

  二是发挥区域优势,实施品牌战略。山西省拥有高粱、谷子、薯类、大麦、荞麦、燕麦、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等上百种特色农产品,种植的小杂粮作物有30多个品种,常年产量占到全国产量的1/10以上。小杂粮生产在全省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直接关系到产区乃至全省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发展杂粮主食工业化,让小杂粮进入“特色+规模+档次”的轨道,实现国内外市场的大流通,凸显山西小杂粮的潜在效应,使小杂粮产业在山西成为一项“明珠产业”,带动农产品转化增值,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龙头企业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主体。引导主食加工企业从做产品向做品牌转变,通过自主创新、品牌经营、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手段,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的原则,推进品牌整合,大力开展“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和原产地标识)认证工作,扩大知名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类会展推介品牌,不断提高山西主食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支持“双合成”、“六味斋”、“亿家康”、“亿佳美”等知名企业品牌,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主食产业化中的示范带动与引领作用。

  三是优先发展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山西省的一批规模大、思路新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依据现有的产业优势和产业特点,在做特、做精、做多上下功夫,融合三晋文化底蕴,走挖掘精深产品加工的路子,使山西的主食工业化整体上从内到外上了一个水平。涌现出了如太原市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太原六味斋实业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主食加工企业。

  四是整合资源,力推主食加工业的发展。在推动主食加工业发展过程中,山西省农产品加工局组织成立了山西省主食加工业领导小组,开展调查摸底,取得了比较客观的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展示、交流和各类媒体平台,加大宣传、推介,不断扩大影响。引导消费者树立现代主食消费理念,培育主食加工产品消费群体,使社会主体进入主食加工业行业,促进主食加工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省发改委、省财政、工信、省科技、省税务和省金融机构等部门的支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形成主食工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多方联动、共同推进山西省主食加工业的发展。

  一是抓规模。全县目前的优质粮油是有品牌,无规模,总量偏小,没有形成规模效应。2009年,县优质粮油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经过认真研究,精心规划,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大幅度扩大规模,以集团公司为龙头在全县建优质粮油基地共32万亩,收购加工粮油2400万公斤,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实现利税9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400万元。其中发展优质稻总产量4800万公斤,收购加工优质商品稻1000万公斤,生产系列品牌大米600万公斤;并充分发挥山区土地广袤和退耕林地间种的潜力优势,采取多种发展模式,大力种植玉米、荞麦、大豆、绿豆、葫豆、豌豆、薯类作物等杂粮品种。加快“”牌系列杂粮产品和大豆制品的研究开发,促进基地农民增产增收。2009年实行订单种植杂粮4000亩,辐射带动2万亩,收购加工原料400万公斤;发展油菜籽15万亩,全部实现“双低”化,总产量力争达到1800万公斤。油脂公司收购加工油菜籽800万公斤。发展优质小麦3万亩,产量600万公斤,收购加工商品小麦200万公斤。

  二是抓基地。优质粮油基地建设是粮油产业发展的“第一车间”,也是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要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各示范基地建设带动订单基地发展,改传统种植为科学种植,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值,提高效益,确保粮油原料供应优质化。按照“政府引导、部门扶持、农户主体、龙头带动”的运作模式,加强科普宣传,建立发展专项资金,用好各项惠农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并把粮油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农村特色基地建设考核范畴。相关涉农部门要积极协调配合,在种子供给、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及时、准确的指导服务。按照一村一品、一线一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促进优质化、专业化发展,专用品种要单收、单储、单加工,以提高商品价值,把产品做优做特,把产业做大做强。

  三是抓龙头。龙头企业是推动粮油产业的载体,要坚持市场配置的原则,创新粮食经营模式,使优势资源向龙头企业集中,进一步做大做强粮油集团公司及各成员公司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粮油精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占有率。以米、面、油、杂粮等龙头加工企业为中心,横向联合、纵深发展,形成产——加——销——条龙产业链条,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实现粮油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跨越,由传统加工向现代加工跨越,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研发新产品和后续产品,按照产——学——研的发展机制,增强粮油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是品牌打造。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产品的“名片”。各龙头企业要加强品牌建设,加强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到商品质量好、包装精、品牌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在米继续保持“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及与菜籽油共同保持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基础上,创省级知名品牌1个、四川著名商标1-2个。并做好“米仓山”牌杂粮系列产品争创“A级绿标工作”,全面提升我县绿色品牌知名度。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经营网络,加强舆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统一宣传。充分利用电视新闻、广告、窗口、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大力宣传我县优质粮油产品,展示企业形象,进一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科学制定营销策略,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促进我县粮油产品畅销省内,走出川外。

  近年来,安阳县小杂粮种植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膳食目标已从吃饱转向吃好和保健,对绿色食品、保健食品、稀有精品越来越青睐,小杂粮由于风味独特和营养保健功能,广泛被人们所喜爱和接受,具有价格高、销路好等优势,小杂粮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这为安阳县小杂粮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也为小杂粮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实施小杂粮发展战略,对于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

  安阳县西部山丘地区各个乡镇几乎都种植有小杂粮,品种资源丰富多样,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安阳县保留了一些各具特色的适应当地生长条件的谷子品种,如20世纪50年代的母鸡嘴、铁头碰、小黄谷等,传统品种红小豆、“千里香”谷子以及做年糕用的粘谷、做米酒用的红谷和做多样佳肴的青米等。近几年安阳市又通过引进、试验、示范,筛选出了以豫谷5号、豫谷7号、豫谷8号、豫谷9号和吨谷1号等为代表的一批适应安阳生产条件的高产优质新品种,为小米的产业化开发提供了充足的品种资源。推广种植了中绿1号、豫绿3号,引进杂交高粱豫粱7号、珍珠旱高粱等高产优质品种,为安阳县发展小杂粮提供了品种资源。

  安阳县小杂粮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民商品经济意识差,小杂粮生产仍然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点多面广、产量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十分普遍。加之小杂粮的生产、加工、销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和区域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小杂粮中优质品种、高科技含量品种、名牌产品比较匮乏,传统名牌产品也存在加工能力、开发力度、宣传手段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小杂粮的发展后劲。三是龙头企业在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不能形成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开发格局,因此形成原粮销售比例较大,深加工、精加工不足、附加值较低。四是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有一定规模的销售场地。尽管企业和农民经纪人都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搞销售及面对全国的市场,但是目前还没有形成具有较大规模的销售场地,其销售规模和经济效益都是有限的。

  安阳县小杂粮在生产上有相当潜力,有广阔的销售市场。现在需要着力解决的是转变观念,树立小杂粮发展的战略思想,关键是政府引导。首先各乡镇要在农业结构调整中重视小杂粮的地位,制定有利于小杂粮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尽快实现适度发展,规模生产。其次,引导农民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逐步改变“种什么吃什么,有什么种什么”的传统观念,要把小杂粮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不断扩大市场前景广、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小杂粮品种的种植。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优化种植结构,生产优质、高品位杂粮。同时,要通过市场调控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使小杂粮生产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主要是政府对小杂粮流通阶段的扶助政策。发展小杂粮战略急需组建和发展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管理科学、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延长小杂粮产业链条,从出售原粮转变为深加工,增加小杂粮的价值和农民收入。首先,要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使其发展壮大,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为实施特色农业工程、增加农民收入作出贡献。其次,要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规模经济。

  杂粮,通常是指玉米、水稻、小麦、薯类、大豆以外的粮豆作物。主要有约几百个小种,例如大麦、高粱、豇豆、谷子、燕麦(莜麦)、糜子、黑豆、黍子、薏仁、籽粒苋、荞麦(甜荞、苦荞)以及菜豆(芸豆)、绿豆、蚕豆、小豆(红小豆、赤豆)、豌豆、小扁豆(兵豆)等。杂粮生长期较短、种植面积较少、抗干旱、耐瘠薄,营养丰富、口味独特,有些同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杂粮是食品、饲料、酿造、医药等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具有巨大的加工开发市场前景;同时,国际市场对杂粮的需求持续增加,杂粮出口创汇前景广阔。

  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土地资源丰富,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是山东省和中国粮、棉、菜主要产区,也是重要的农业土地后备资源。该地区土壤母质为黄河冲积物,底部属海相沉积物,盐渍化土地的面积超过40万hm2 [1-3]。充分利用杂粮作物抗旱、耐瘠、适应性强等特点,适度发展杂粮产业,可促进黄三角盐碱低产田改良、增粮增效,也可通过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技术、积极推进杂粮产业化,将杂粮资源优势转变为杂粮经济优势,挖掘农业发展新增长点,促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谷杂粮是中华民族的主要食物来源,在山东省种植历史悠久、种类多、分布广、资源丰富,地处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特别是垦利、利津均保持着种植杂粮的习惯,辖区内大豆、绿豆、谷子、高粱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多集中种植;荞麦、黍子、豌豆、黑豆等其他杂粮多为零星种植。如图1、2所示,近20年来,东营市高粱、谷子、豆类等的播种面积曾超过6.7万hm2,占当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的1/4以上。其中:大豆播种面积在1999年接近6.7万hm2,年产量逾12万t;近年来大豆播种面积持续下滑,至2006年,降至6 666.7 hm2左右,年产量约1万t;2010年至今,大豆播种面积1 333.3~2 000.0 hm2,年产量5 000 t以下,其他杂豆类播种面积666.7 hm2左右,年产量100~130 t。辖区内谷子播种面积在1995年达2 800 m2,年产量1.14万t;至2009年,谷子播种面积降至6.7 hm2左右,年产量仅14 t。2014年,谷子播种面积超66.7 hm2,年产量约253 t。高粱作为辖区内主要杂粮作物之一,播种面积66.7~6 666.7 hm2;2014年,高粱播种面积再创20年新高,播种面积达2 253.3 hm2,年产量1.25万t。近年来,受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杂粮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影响,辖区内杂粮种植势头出现回暖。

  目前,杂粮加工仍处于初加工阶段,加工产品包括原粮(大豆、绿豆、红小豆、黑豆等)、粥料(小米、高粱米、大黄米、绿豆等)、粉料(大豆面、小米面、高粱面、绿豆面)等。另外,蛋白质含量高的大豆多为优质的豆制品加工原料,垦利兴果豆腐就是当地典型的豆制品加工企业;高粱除了作粥料和粉料以外,主要用于酿酒、饲用等,辖区内有多处酿酒企业的高粱基地,利津春喜合作社托管了五粮液酒厂、茅台酒厂等的高粱生产基地,为酿酒企业提供优质的高粱原料;黍子除了加工大黄米外,还用于酿造即墨老酒、兰陵美酒等。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宜,具备生产优质杂粮的地域优势,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整,有利于实现杂粮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发展无公害杂粮产品。建立区域杂粮原产地,延长杂粮产业链条,有利于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杂粮产业发展。

  一方面,国内杂粮育种研究滞后,多数地区仍在使用地方性老品种。用种杂、品种退化严重,新品种推广速度慢,单产水平较低。目前,杂粮生产品种更新缓慢,品质达不到加工技术要求,品种混杂、退化严重,杂粮的产量、质量、商品性受到严重影响。一方面,田间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杂粮主要在干旱和半干旱、瘠薄地上种植,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机械化、标准化水平低,缺乏规范化栽培、病虫害防治、生产标准化等方面的技术储备[4-6]。

  杂粮总体上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较少,大多是农民零星分散种植,而且多是种植在旱瘠薄地、田边地头,管理粗放,产量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业科技到位率较低,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不到位。杂粮生产边缘化,农民种植杂粮享受不到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等优惠政策,技术推广部门也缺乏项目支持,技术推广力度不大,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逐渐边缘化。生产格局分散,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缺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无法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难以形成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杂粮生产体系。

  多数企业对杂粮只是经过简单加工就把产品投入市场,加工简单、粗放,技术水平低,深加工的产品数量所占比重小,高附加值产品少,绿色、深加工、保健产品供应不足。杂粮产业链条短,种植、收购、流通、加工、销售等诸环节之间互相脱节,产业链条链接不紧密、不完善、不平衡。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脱节,没有建成科研、良种、良法和商品化生产、加工、营销一体的杂粮基地和产业带。龙头企业少、规模小,缺乏深加工能力,缺少深加工制品以及档次高的品种,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没有大的产业带动力,不能满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需求。

  长期以来,在作物育种与栽培研究领域,重视大宗作物而忽视杂粮。对杂粮的投入不足,研究人员少,研究工作无法深入开展,杂粮育种水平较低,单产突破困难,缺乏配套栽培措施,科研水平滞后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同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少、待遇低、工作条件较差,技术推广工作滞缓等,都限制了杂粮产业的推广和发展。

  首先,品牌意识淡薄,导致杂粮缺少品牌优势,杂粮传统品牌力量不强、认知度不高,新品牌后劲不足,缺乏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导致杂粮只有产品而形不成大的产业。其次,市场开发处于初级阶段,产品宣传不到位,消费者对杂粮独特的养生保健价值认识不够。再次,杂粮的供给价格反弹性较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比较敏感,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大规模种植后,销售渠道不畅通,导致积压严重,价格下滑,影响杂粮生产效益。

  首先,加快杂粮品种的更新换代,在提纯现有杂粮品种的基础上,选育或者引进国内外优良种质资源,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杂粮品种,有效防止品种老化。其次,充分发挥当地名优杂粮品种优势,建立优势生产基地,逐步建立优质商品基地和原料生产基地。再次,加快杂粮食品加工技术的开发,形成成套的杂粮加工技术;开发特色杂粮产品,强化杂粮的保健功能,为实现特色杂粮加工增值提供技术保障。最后,研究杂粮营养和加工性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从“主食性食品、方便食品、饮料、冷制品”等多角度,研发“方便型、复合型”的新型杂粮食品,通过复合搭配满足消费者的多种营养需求。同时,丰富食品花样,改善食品口味和口感,提高消费兴趣,开拓新的市场途径。

  首先,加快选育优质、特色品种,支持杂粮优质、高产、抗逆品种和重大技术研发、示范与推广,做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高效融合,提高优良品种、配套技术入户率和转化率。其次,建立杂粮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激励农民种植积极性。将杂粮纳入国家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范围。再次,建立健全杂粮市场监测预警,加强宏观调控。最后,通过各种途径(技术培训、科普宣传、新闻等)宣传推广杂粮的健康营养特性和科学食用方法,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

  2003年,六味斋投入巨资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下设一个委员会和一室四中心。其中,委员会由外聘专家及公司技术骨干组成;一室四中心分别是办公室、情报中心、设计开发中心、监测中心、技术推广中心。设计开发中心下设肉制品研发室、豆制品研发室、主食制品研发室、杂粮制品研发室和烘焙制品研发室,各研发室分别配有自己的中试车间;监测中心下设理化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样品室、天平室;技术推广中心下设技术培训室、技术推广室;各室协作配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效地推动了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成果推广,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专家及基层科技人员的合作,保障了公司的产业体系及经营项目的正常运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在主食制品方面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实现了主食生产机械化、规模化,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用技术的力量改造了传统产业,为企业的发展及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储备,使企业近年来的业绩不断提高,取得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目前,六味斋已形成肉制品、豆制品、主食制品、杂粮制品、烘焙制品五大系列400多个品种的生产加工模式。201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4889万元,上缴税金2023万元。随着公司技术中心的成立,新产品研发力度不断加大,主食类新开发产品主要有:精品系列主食和东航小主食等,烘焙类(寒食点心、胡麻油月饼、高纤饼、玉米饼、乔家饼等),肉制品(台湾烤肠、西芹腊肉、蒜香鱼、熏鱼等),豆制品(豆芽、酱香豆干等)。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6%,各项经济指标保持了良好的发展速度。

  近年来,六味斋荣获了“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中国商业名牌企业”、“全国顾客满意商品”、“全国食品工业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全国保护消费者杯”、“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状”、“山西省结构调整先进企业”、“山西省质量信誉AAA级企业”、山西省“带动贫困地区建设重点龙头企业”、“山西省食品工业‘九五’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还连续被评为“山西标志性名牌产品”、“山西省著名商标”等荣誉。2000年,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同年,又在全国同行业中首批通过了国家质监总局的QS认证,确定了质量的“三全”管理,即全员、全过程、全面的质量管理,是山西省肉制品行业和速冻面米食品行业中惟一取得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企业的食品质量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由于公司产品独特的口味和美食文化价值,20世纪80年代初,六味斋酱肉、酱肘花就被原国家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制品的最高荣誉。2008年,“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司本着“全力以赴打造放心食品,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管理理念,由负债累累,濒临倒闭发展为年销售逾亿元的综合食品加工企业。延续“继承、发扬、拼搏、创新”的企业文化,经过一辈又一辈人的努力,一直保持着自开宗立派270多年的传统工艺、传统风味,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发展成为具有贸、工、农一体化,研、产、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集种植养殖、制造加工、商业连锁、餐饮服务、科研开发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食品集团公司。

  公司经过一系列的变革,已经从一个前店后厂式的微型企业,发展为从种植养殖到餐桌各环节有机结合的全产业链企业。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参股、租赁等方式先后在北京、上海、临汾、大同、右玉等地建立了分公司,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现在六味斋将销售的网络化和连锁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各环节有机结合的社会化大产业,在全省有300多家连锁专卖店及近40家快餐连锁店,产品覆盖北京、上海、太原、大同、临汾等地。成为了集“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大部级荣誉为一身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十二五”期间,公司将以清徐工业园搬迁扩建项目实施为契机,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和循环经济。以“把‘六味斋’打造成中国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老字号品牌”为目标,以“提升品牌价值,创新转型发展”为主题,以“做专做强肉制品、做细做深豆制品、做精做特面米食品”为主线,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管理和市场开发。将通过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发展、标准化管理、流程化运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自主创新,注重科学管理,注重节能减排和节约费用,注重员工全面发展,实现企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全力把六味斋打造成效益好、收入高、环境美的现代化食品集团。清徐工业园区达产达效后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年产值达到50亿元,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主副食综合加工基地,成为全国一流的食品科研中心和生态食品工业园。

  应该说,近几年全县粮食工作成效显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粮食政风、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年,县粮食局荣获全省粮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优秀单位、企业综合经济效益先进单位、全省粮食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县粮食局直属仓库荣获全国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等,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上级粮食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和全县粮食系统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是密不可分的。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工作在粮食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年,我县粮食生产形势良好,种植面积保持稳定,总产达108万吨,连续3年突破百万吨大关,连续7年实现丰产丰收,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这些都为粮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科学调控粮食供求平衡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供求平衡调控,既要防止粮食短缺、供不应求、“米贵伤民”,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又要防止粮食价格走低、“谷贱伤农”,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客观地说,粮食工作正面异常复杂的形势和更加艰巨的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粮食部门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对“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上来,深入分析粮食流通工作面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工作重点,理清工作思路,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不断开创粮食工作新局面。

  抓好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稳定粮食价格,既是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又是管理通胀预期的主要内容。要健全完善部门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和油菜籽等时收储政策,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一要高度重视粮食收购工作,认真分析粮食生产和流通形势,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粮食收购任务,切实保护好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要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指导国有粮食企业发挥粮食流通主渠道作用,规范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严格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抓好收购库点、粮食质量、资金供应、安全存储等环节,确保不出现农民“卖粮难”现象。三要提高“三农”服务水平,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及时将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传达到基层,做到家喻户晓。要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交上舒心粮,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要加强储备粮管理,保证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

  粮食是基础性产品,粮价上涨,会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的涨价,从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稳定粮食价格,确保市场有效供给,是粮食部门当前工作的头等大事。一要充分发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主渠道作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执行的主要载体。多年来,我县粮食购销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仓储设施和购销网络,有一支具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专业队伍,有良好的企业信誉,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各收购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多收粮、收好粮,千方百计掌握粮源,在收购总量、掌握粮源、保护农民利益上发挥主渠道作用。二要完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修订、完善、细化《县突发粮食事件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对应急预案的模拟或实战演练。三要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粮食部门要科学设置粮食应急加工、储运、供应保障系统。按照每10万人口至少设立1个供应点的要求,认真做好粮食应急指定加工、供应企业设置工作。对列入应急保供网络的加工、供应企业政府将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县级储备粮承储企业要进一步规范储备粮管理,确保粮食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充分发挥储备粮平抑市场、粮食价格等宏观调控作用。四要建立健全粮食市场监测机制。密切关注粮食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及时预警信息,实施粮食价格监测层级报告制度。

  管理好、服务好粮食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是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县粮食局及有关部门:一要认真落实粮食经营者库存量核查。严格按照《省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的要求,对我县粮食经营者最低和最高库存量进行核查,建立和完善粮食经营者档案资料,依法监督粮食经营者履行相关义务。二要完善社会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认真做好全县粮食流通统计工作,切实履行对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以及饲料生产、工业用粮企业的监管职责。积极做好统计制度的宣传和指导,督促企业自觉履行报告义务,确保统计数据及时、全面、准确。三要抓好粮食安全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粮食库存清查,确保数量真实。开展政策性粮食供应的检查工作,确保质量安全。抓好原粮卫生专项检查,防止有毒有害粮食流入口粮和饲料市场。加强粮食出库工作管理,严肃出库工作纪律,确保粮食销售工作顺利进行。四要依法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粮食、工商、质监、卫生等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职责,积极建立粮食行政执法联席会议制度,齐心协力抓好粮食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正常的粮食市场流通秩序。

  今年是第六年实施新农村科学储粮示范工程。全省计划实施7万户,接近前五期的总和。县粮食局要利用行业优势,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争取,抓紧申报计划数,尽快确定示范户。同时,要加强对储粮户的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科学储粮知识,减少产后损失,扩大示范效应,切实把科学储粮示范工程这件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实抓好。bibo必博APP下载